正月初一一早,貴池不少人家的早餐都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甜酒釀,碗里臥著“元寶”,舀上一口,酒香、茶葉蛋香氤氳四溢,熱度、甜度從舌尖一股腦鉆進心尖,過年的氛圍一下子就被拉滿。
在牌樓鎮(zhèn),甜酒幾乎是必不可少的“年貨”,大部分人家都會釀制甜酒。豐收村村民張善芳自從記事起,每年過年母親都會釀甜酒?!爸灰宦劦轿覌屪龅奶鹁葡?,就知道年近了。”張善芳說,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,也就特別喜歡這帶著微醺的酒香,在她心里,大年初一的早上總要有一碗甜酒釀才算完整。
張善芳的母親夏翠霞今年56歲,春節(jié)釀制甜酒的習(xí)慣她已經(jīng)堅持二十五年了,現(xiàn)在自有了一套經(jīng)驗,糯米蒸幾成熟、酒曲放多少、發(fā)酵控溫多少,她僅憑指尖觸感就能準確判斷。
釀甜酒的步驟并沒有十分復(fù)雜,不過是道道工序的用心與技藝經(jīng)驗的熟稔,原材料是最簡單的3種食材——水、糯米、酒曲。但看似簡單,卻也考驗著經(jīng)驗與耐心,夏阿姨告訴記者,從開始制作到吃上一口甜糯濃厚的甜酒,通常需要花上兩三天時間。
在農(nóng)村,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似木桶一樣的飯甑子,將糯米裝進洗凈的飯甑子,再放在大鐵鍋上加水蒸熟,約莫一個小時后?;鹌疱?,起鍋的糯米相比糯米飯要硬一點?!拔倚r候就喜歡等在鍋臺邊,使勁聞糯米香!”張善芳追尋著記憶里的味道說道。
蒸熟的糯米稍微放涼后倒入缽中,與酒曲充分糅合,再在四周表面稍微按壓平整,掏出“酒窩”用于酒釀滲出,接下來便是耐心等待其發(fā)酵,這也是最考驗功夫的一步,時常關(guān)注“拿捏”溫度,全憑夏阿姨的經(jīng)驗。兩三天后,掀開蓋子,原本糍糯的米變成了稠粥狀,中間的圓孔溢起甜酒,一股甜中帶酸的香氣撲面而來。
每年,夏翠霞都會釀上兩次甜酒,第一次在臘月初便開始做了,做成后除了自家親朋好友分享外,還會分成一碗碗,端東家去西家,分送給街坊四鄰,這是村里流傳多年的習(xí)俗。“年前,鄰居們互相打招呼都會問一句,你家甜酒可做了?。俊睆埳品颊f,在一句句問候和一碗碗你家送來我家送去的甜酒釀中,年味也愈來愈濃烈。而第二次便要到臘月二十四小年之后,這次做成的甜酒夏翠霞便預(yù)備著過年和家人共同享用。
“現(xiàn)在總有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了。”張善芳頗為感慨,近些年,村里的人越來越少,過年釀甜酒的人也越來越少,但到了年邊上,聽說誰家回來過年了,母親總會再端上一碗甜酒釀送去,老鄰里間感慨著、述說著一年來的家長里短,濃濃的鄉(xiāng)情和年味伴著甜酒香逐漸溢開。一碗甜酒釀,承載的不僅是濃濃的年味兒,更是一股熱氣騰騰的人情味,成為了牌樓鎮(zhèn)鄰里分享年味、傳遞溫情的紐帶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(dāng)前頁